1947年盛夏,鲁南地区暴雨倾盆,狂风肆虐,道路在炮火中变得泥泞不堪,河水汹涌上涨。蒋介石调集了十几个整编师,布下严密防线,企图一举歼灭华东野战军的第一和第四纵队。
蒋介石信心十足,早早就开始庆祝胜利。南京的“中央社”连夜赶制战报,就差在标题上写上“彻底消灭”几个字了。
一个月过去,当他站在作战地图前,神情凝重,手中香烟的灰烬散落桌面——本该落入他包围的“西瓜、面包”部队,竟然出现在了鲁西南地区。
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今年,战事发展到了一个新局面。
孟良崮一战,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第七十四师全军覆没,蒋介石大为光火,迅速调集兵力,在山东集结了九个整编师和二十五个旅,摆开阵势,准备一举消灭华东野战军的主力部队。
战场不是下棋,对手不会傻站着等你来打。
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洞察全局,果断转变策略,从守势转向主动出击。
刘邓部队渡过黄河,直奔鲁西南地区,与此同时,华东野战军抓住机会,双管齐下,既在正面抵挡敌军,又派出第一和第四纵队潜入敌人后方,打乱了蒋介石的作战计划。
叶飞带领部队迅速向南推进,接连攻克了费县和枣庄,让驻守徐州的国民党军队措手不及。面对这种情况,蒋介石急忙调动了七个完整的整编师赶去支援,试图在鲁南地区包围并消灭叶飞的部队。
情况十分紧急,大雨倾盆而下,鲁南地区一片泥泞,沂河的水位迅速上升,军队前进面临巨大阻碍。
就在这个节骨眼上,我们成功截获了敌人的电报——蒋介石给叶飞的部队起了两个外号:“西瓜”和“面包”,意思是他们看起来软弱可欺,随时都能被轻易击溃。
可笑的是,实际上被掐住要害的反倒是他们自个儿。
叶飞盯着地图,神情平静,手指有节奏地敲击桌面:“对方认为我们会朝东边跑,现在沂河水位上涨,他们觉得我们没法渡河。”
要是我们不往东边走呢?”他想了想,目光突然变得锋利,“那就调头杀回去!”
敌军试图封锁叶飞的东进路线,不料叶飞却出其不意地转向西行。
四纵队分出一支部队假装攻打向城和卞庄,用来牵制敌人的视线,大部队则悄悄往西边移动,打算从那里越过津浦铁路。
老蒋精心布置的包围网转眼就落了空,国军赶到时连个人影都没见着。等他们回过神,叶飞早带着队伍跑得没影了,一口气就甩开他们几十里地。
蒋介石哪会轻易放弃?他咬牙切齿地下令,让欧震兵团的五个整编师全速追赶,计划在独山湖东边把叶飞给堵住。
眼下,叶飞的队伍人困马乏,粮食耗尽,鞋子都走烂了,战士们只能靠接雨水解渴填肚子。
前面是宽阔的沙河,后面是紧追不舍的敌人,头顶上几十架飞机不停地投下炸弹。
蒋介石觉得胜利果实已经唾手可得,仿佛稳操胜券。
叶飞又一次使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策略。
他选择不正面交锋,迅速下令部队精简装备,快速渡河前进。
三条水流汹涌的大沙河,水深得能没过胸口,既没有桥,也没有船。战士们肩并肩,彼此支撑,艰难地一步步渡过了河流。
敌人的飞机在头上转来转去,机关枪不停地扫射,炮弹爆炸声震耳欲聋,可华东野战军的战士们硬是咬着牙,冒着枪林弹雨往前冲。
叶飞亲自守在河边,指挥大家顺利过河,保证每个人的安全。
当欧震的部队抵达时,叶飞已经率军渡过了白马河,迅速向鲁西南进军,蒋介石精心策划的包围行动就此落空。
徐州那边又派兵去拦路,想在济宁东边把叶飞给截下来。
叶飞又使出一招妙计,假装要打济宁,实际上把主力部队调往大长沟镇。趁着夜色,整个部队快速渡过运河,成功摆脱了后面的追兵。
国民党第五军抵达现场时,眼前只剩下断裂的桥身和湍急西流的河水。
蒋介石怒不可遏,一挥手把茶杯摔得粉碎。整整一个月,他调集了十几个精锐师,动用了飞机大炮,全力围剿叶飞。可到头来,连叶飞的影子都没抓到,实在是气不打一处来。
他本打算在鲁南捞点大好处,没想到最后却吃了个大亏。
南京宣传部门原本准备发布的好消息不得不咽回肚子里,从此再也不敢提“彻底消灭”这个词。
有人认为,打仗不光靠武器,还得靠智慧。
叶飞的成功,不仅在于他灵活巧妙的战术突破,更因为他准确把握了蒋介石在战略上的重大失误。
他打破常规,稳扎稳打,针对敌人的猜测反其道而行,成功扭转局面,从危险中脱身,安全过关。
这场战斗成功击溃了国民党在山东的主要攻势,同时也为刘邓部队向南方进军铺平了道路。
老蒋三次想消灭华野,结果每次都扑了空,反而帮华野练兵,让部队攒下了不少实战经验。
战场上的成败,常常取决于一瞬间的决定。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